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基层政务公开>>义务教育

民乐县教育局关于2022年德育工作星级校评估情况的通报

索引号 620722025/2022-00109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民乐县教育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民乐县教育局
生成日期 2022-07-22 10:11:01 是否有效

各学区、县直中小学:  

按照《民乐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星级校评估方案》安排,县教育局分四个小组分别对县直学校、农村寄宿制小学(含洪水学区城区小学)、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星级校创建工作进行评估验收。评估小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查看、问卷调查、随机访谈、随机听课等方式,对申报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并依据《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星级校”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对各层级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量化评分。现将评估情况通报如下。

一、亮点与特色

  (一)德育工作机制健全,制度科学规范

   各中小学都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星级校创建工作,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健全,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了由分管领导、政教处(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参与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了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

  (二)重视环境文化建设,育人氛围浓厚

 各中小学都能结合实际,积极创建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育人环境,环境育人氛围浓厚,切实做到校园环境处处都说话,处处都育人。有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校徽、校训、校歌,普遍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了有温度,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其中,职教中心在教学楼、实训楼楼道及德育长廊设计和制作了百工荟萃、崇尚技能等内容的展板,在校内国旗广场塑立了十尊大国工匠雕像,在校园内设置学校创业典型、就业明星展示栏,引导学生树立崇尚技能、尊重创造的思想;民乐三中以理想教育为主题的“兢秀”雕塑群文化,以德育教育为主阵地的“逐梦广场”文化圈,以“诵读经典、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古诗词文化长廊,具有一定规模,发挥了很好的育人作用;金山小学、新丰小学、南古寄宿制小学、六坝寄宿制小学、三堡何家沟小学等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人、事、物、景的统一和谐,对凝聚师生爱国、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注重德育阵地建设,发挥良好育人导向

各中小学重视育人阵地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德育育人氛围。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创设,积极构建让每一个载体都在说话、每一株草木都含情的境界;通过创新走廊文化建设,让传统文化走进师生心中;通过创建主题教育活动场所,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通过开辟校外德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其中,民乐一中的“一阁两廊四厅”建设宏伟大气,内涵高雅;园区学校舞蹈室、美术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教室档次高,阵地育人效果显著;民乐二中借助“校园文明层次提升”工程,强化了“一场两馆三基地”的硬件建设,助力师生“五会六能七层次”核心素养的提升;金山小学打造了高标准的少先队队室,并将少先队队室与雷锋主题文化广场融为一体,在入队教育,大队干部工作例会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育人作用。

(四)注重课程育人,推进德育工作内涵式发展

    各中小学能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思政课,并加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指导教学,认真落实思政课程教育目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铸魂育人效果明显。

    各中小学将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不同学科课堂协同育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将爱国主义、法治、反邪教、毒品、安全、生态文明等各类教育有机地融合、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高度重视班会课和团队课的开展,把上好班会、团队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抓实抓常。

各中小学将党支部书记、学区校长、学校校长纳入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体系,实施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三带头”行动,激发了思政课教师队伍活力,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对切实守好思政课“主阵地”和“责任田”有积极的助推作用。

(五)注重活动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部分学校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能根据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培育了学生兴趣,锻炼了能力,培养了特长,让德育的内涵更广、更深。各类活动保障机制健全,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管理及考核制度,并能按计划循序渐进开展各类活动,做到经费、场地、时间等保障到位。其中,职教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思源学校轮滑等社团活动成效好;民联寄宿制小学的顶碗舞、三堡裕展希望小学的手风琴、杨坊寄宿制小学的千韵乐队、张满小学的葫芦丝、南古小学的轮滑、新天堡小学的腰鼓舞、民联学区各小学的传统武术等开展有声有色,效果明显,既传承经典,又大胆创新。

各中小学都制订了关于读书活动的相关计划和措施,并由班主任、科任教师负责具体落实,均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创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大部分学校课外阅读时间保障到位,学校读书氛围浓郁,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尤其金山小学、洪水小学、洪水小学东浦校区读书卡晋级活动值得借鉴。

大部分学校艺体活动开展扎实有效,能通过国庆节、“元旦”“五四”“六一”等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体系列活动,发挥了学生特长、张扬了学生个性,增强了学生信心,促进了学生成长,培养了学生拼搏奋斗的精神。

(六)以专题教育为平台,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养成教育

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各中小学能积极开展“三爱三节”等主题教育和环保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大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最真实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落实德育教育。

重视劳动实践教育。各中小学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分年级制定劳动教育教案,通过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重视仪式教育。各中小学升国旗仪式规范,每周一及重大活动都举行升国旗仪式,通过同步奏唱国歌,开展向国旗敬礼、国旗下宣誓、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浸润式爱国主义教育;在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期间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或庆祝活动,引导学生强化思想道德养成教育;通过举行入学、入团、入队、毕业、成人等仪式,强化德育渗透,传播正能量,激励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其中,民乐一中“新时代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活动社会影响力大,关注度高,效果好;洪水小学以“十百千”好少年培树工作为支撑,助推学生进取向上;六坝学区统一制定《小学生一日学习、生活常规要求》,注重从细节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常态化开展安全、法治等方面的教育。各中小学都能通过开学第一课、班团队会和各类专题教育日等,每学期面向师生组织开展安全、法治、生态文明、制止餐饮浪费、诚信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和教育,进一步使各类教育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七)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各中小学均制定了家长委员会章程,成立了学校、年级、班级层面的家长委员会。大部分学校设立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每学期能定期开展家长培训会、家长交流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文艺、体育、德育教育活动,增进了亲子沟通交流,畅通了家校沟通渠道,有效的促进了家校合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文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个别学校校园文化主题不明显,尚未形成学校的教育文化特色。在校园显性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只满足于张贴悬挂文化宣传展牌,缺少与文化配套的相关主题活动,育人效果不明显,德育的形式与内容不统一。

(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有待加强

从随机听课情况看,部分学校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思想教育灌输式说教比较多,让学生体验感悟的活动设计较少。学科育人工作推进不平衡,个别学校学科育人工作仍停留在口头上,缺乏有效推进措施。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科育人工作积极性不高,尚未将学科育人内化为课堂教学的自觉行动,尚未达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效应的要求。

(三)学校德育活动缺乏系统性

个别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制订不符合学校实际。部分学校日常德育活动仅限于完成相关部门安排的活动,很少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性的开展各类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部分学校德育活动局限在节日文化方面,活动内容、形式不够丰富。大部分学校未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家校共育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社会育人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主动联系街道社区(乡村)、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健委等部门、组织和党政干部、专家学者进行德育共育工作意识不强。

(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部分学校心理健康师资力量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欠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任务不明确,教育内容不全面。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系统的学生成长档案或记录,对班主任以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不够,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学校没有充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特别是青春期教育、缓解考试紧张恐惧心理、疫情结束复学返校后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不够。

(五)综合素质评价不够规范

突出表现为大部分学校未能构建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客观个性化原则体现不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够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分解、权重确定、等级设计等方面不够合理,德育评价方法单一,存在千人一面、学生代写、敷衍应付等现象,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

(六)学校德育工作特色不够鲜明

大部分学校“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落实不到位,学校德育工作无特色。个别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的教科研意识淡漠。培育德育先进个人和“新时代好少年”方面开展的活动较少,没有形成培育特色体系。

(七)德育工作资料整理不规范

个别学校德育工作资料年度、学期、类别不具体、不明晰,部分计划方案和总结不符合学校实际,可操作性不强。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资料少。农村小学德育档案资料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学校资料中除校名不一样外,其他内容完全相同;文本资料中有问题漏洞,不能相互印证,缺少支撑性资料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今后工作建议

(一)建设“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德育网络,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德育发展。学校应主动对接家长,主动联系相关部门、组织,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发挥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共育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应通过家长委员会、家校开放日、家长会、家访等各种渠道,强化社会、家庭、学校共同育人职责,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加强学科渗透,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

学校要加强学科德育渗透工作的管理,组织引导各学科教师加强德育渗透意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从学科及授课内容特点出发,根据学生认识能力,将德育内容具体化。要准确把握德育渗透契机,将德育内容和学科知识传输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思想教育,又掌握学科知识。注重集体备课工作,创新学科育人方式和手段,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做好学科育人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强化制度管理,进一步健全德育评价体系

学校德育工作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体系和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构建学校、教师、学生三级德育评价体系,要将德育工作渗透纳入对学校各处室、年级部、教研组以及对全体教师的考核评价之中,做到各岗位育人责任明确,各学科教师主动配合班主任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在师德考核、年度考核、评优晋级中注重体现和落实,促进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德育生态建设。健全学生评价体系,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在德育工作中的导向激励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客观个性化。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千人一面、学生代写、敷衍应付等现象。

(四)加强德育科研工作,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要将德育研究项目列入学校教育科研规划,积极开展德育专项课题,特别是“双减”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的研究。注重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去。在学校的日常教研活动中,要落实“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要求,通过安排专项的德育渗透示范课、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统筹做好“德育学科”和“学科德育”工作,形成校本化的德育课程。

(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德育育人功效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视野,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以锻炼、成长。学校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特点,广泛开展与学生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各类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利用本地各类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研学旅行、公益性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安排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发挥政教、团委、少先队、学生会等团体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爱的德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德育教育实效。

(六)重视德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

学校要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不断谋划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德育工作教师队伍。积极开展校内外培训,通过举办讲座、听课诊断、上示范课等形式,提升德育教育师资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七)注重德育特色校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品位

学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结合地域实际,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好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发挥学校优势,充分挖掘特色内涵,在尊重学校传统和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传承创新,努力打造一校一品的德育特色。要贯穿“立德树人”主线,认真梳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六大育人途径,做到“德育内容序列化”“德育活动系列化”,形成校本化的德育工作体系,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积极在省级及以上媒体报道推广学校德育工作成果,创建学校德育品牌。

(八)注重收集整理,进一步规范档案资料

学校档案分类要细致,制定科学的索引目录,资料整理规范,要注重过程性材料和图片、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既要重视纸质档案的收集,又要重视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

                                               民乐县教育局

                                                    2022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