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政府文件>>按公文种类分类>>民政办发

民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民乐县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落实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620722087/2019-00015 发文字号 民政办发〔2019〕15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民乐县政府办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民乐县政府办
生成日期 2019-01-17 15:22:00 是否有效

政策解读链接《民乐县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落实方案》政策解读


各镇人民政府,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县直及省市驻民各单位:

《民乐县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落实方案》已经县十八届人民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民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月16日

民乐县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落实方案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甘政办发〔201892号)和中共张掖市委、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意见》(市委发〔20182号)精神,根据《张掖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落实方案的通知》(张政办发〔2018153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0年,祁连山浅山区冷凉经济产业带绿色、生态优势充分发挥,基本形成以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食用菌、草畜等县域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循环农业模式,种、养、菌三元双向生态循环农业取得突破进展,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方式加快转变,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基本实现,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产业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一)创建循环农业示范县。创新推广以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食用菌、草畜为主导产业,秸秆、畜禽粪污和菌糠利用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结合一轴四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循环农业示范样板和亮点,力争创建全省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县,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粮改饲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

(二)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3%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三)农业投入品减量节约。全县年节约农业用水0.3亿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全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90%50%,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覆盖率达100%,商品有机肥使用量增加30%以上。

(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确保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35%,全县草原植被盖度达到68.13%。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五)循环农业体系初步建立。农村三产融合实现较大突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以休闲农业为重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6亿元,循环农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以上。

2025年,全县循环农业优势彰显,打响绿色生态品牌,建成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构建市场潜力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走出一条农牧结合、粮饲兼顾、草畜配套、种养循环、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资源生态永续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二、主要任务

(一)持续优化生态产业布局,加快构建县域特色循环模式

1.着力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不断拓展一轴四区发展内涵,加快投资15亿元的生态工业园区海升集团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和投资1.12亿元的戈壁农业千亩示范园二期项目建设,实施技术模式创新,推动粗放型农业向智能化、集约化、高效型农业转变,形成集现代化种植、精细加工、技术输出、农业观光、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循环农业发展体系。支持食用菌产业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产品研发、健全加工营销体系,形成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绿色有机食用菌生产示范区。通过园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沿国道227线建成种养结合、休闲生态农业等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8个以上,促进全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牵头单位:县农委、县水务局、县畜牧兽医局,配合单位: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水务局、县旅游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2.加快培育生态循环农业新业态。积极推进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投资10亿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打造产城融合的发展新区;着力实施投资45.3亿元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依托滨河九粮液文化产业园、方舟温泉水世界、海升集团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生态工业园区特色小镇、中药材物流基地等项目,建成戈壁设施农业示范园、中药材生物制药产业园、农业旅游休闲体验区,加快培育形成产业循环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农业增长极。加快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和有机肥、饲料生产线,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菌棒废渣等有机废弃物,走好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牵头单位:县农委、县畜牧兽医局、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委,配合单位:县水务局、县工商质监局、县旅游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3.大力培育沿祁连山冷凉经济产业带生态循环模式。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按照宜农则农、宜草则草、宜果则果的原则,合理布局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小杂粮、优质杂果、草畜等特色产业。在中药材规模种植区,重点推广中药材饲料养殖业模式;在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基地,重点推广秸秆畜禽粪污食用菌菌渣有机肥(饲料)绿色农畜产品循环模式;在马铃薯规模种植区,重点推广马铃薯加工副产物饲料生态养殖、马铃薯废水变肥水肥田等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在牛羊规模养殖基地,重点推广饲草畜禽养殖有机肥绿色农产模式,打造省级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之路。(牵头单位:县农委、县畜牧兽医局、县发改委,配合单位:县工信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二)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打造循环农业新高地

1.加快建设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依托海升集团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60万平方米智能化玻璃温室,引进全球最先进技术并实现技术本土化,带动设施农业提质增效。不断完善戈壁农业千亩示范园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投资5亿元的戈壁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项目,建设食用菌菌种车间、菌包生产线、珍稀菌种培育基地,打造甘肃河西地区戈壁农业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的生态示范基地。到2022年,打造2个千亩戈壁农业示范园,发展戈壁农业面积2万亩,年新增产值2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县农委、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委、县财政局,配合单位:县工商质监局、县商务局、县工信局、县科技局、县旅游局、县环保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2.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发挥六坝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优势,投资10.82亿元建设占地15980亩的集循环农业、农事体验、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引进台湾芊卉国际园艺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对示范园区日光温室进行改造,建成以蝴蝶兰、百合等高端花卉种植、观光、销售为一体的文德兰花卉产业园,对园区特色产业种植区土地进行集中整理,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支持经营主体建成花卉观赏基地、林果采摘基地和特色产业种植基地,有效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华瑞绿色农业生态示范项目,进一步完善绿色种植健康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循环农业产业链,打造种养加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完成投资1.2亿元的金山一号水库项目,并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到2020年,力争建成1个省级以上戈壁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牵头单位:县农委、县旅游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配合单位: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商务局、县工商质监局、县工信局、县科技局、县环保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3.着力打造戈壁生态农业绿色名片。加快完善戈壁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严格化肥、农药、饲料、兽药、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管理使用,扎实推进戈壁生态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真正实现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产品。通过3—5年的努力,创建12个戈壁农业商标品牌。(牵头单位:县农委、县畜牧兽医局、县工商质监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三)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夯实循环农业支撑体系

1.实施粮改饲工程。依托退耕还草等项目,以特色牛羊养殖需求为导向,不断扩大粮改饲面积,引导沿山区农户调整传统大麦为优质苜蓿、饲用燕麦,沿川区农户调整籽粒型玉米为饲用型玉米,转化形成青贮玉米、草颗粒、草粉等草产品生产基地。实施粮改饲建设工程项目,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完善青贮窖、饲草棚等设施建设。到2022年,全县粮改饲面积达到5万亩,培育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饲草企业5个。(牵头单位:县畜牧兽医局、县农委,配合单位: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2.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扶持秸秆饲料生产加工企业和养殖大户建设青贮氨化窖池和秸秆饲料储备库,补贴购置秸秆收获、打捆、运输、铡切、揉丝、粉碎、压块、加工等机械设备,提高秸秆饲料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结合农村环境整治,积极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发展生物质能,优化农村能源结构。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营养基质和饲料生产,因地制宜推广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机械直接还田。到2020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饲料化利用率达到75%,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牵头单位:县农委、县畜牧兽医局、县发改委、县农机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3.实施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工程。积极探索畜禽粪便农牧结合、就近利用”“加工制肥、分散利用”“就地还田、直接利用等畜禽粪便处理方式。以华瑞农业实施的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有机肥加工企业,提升粪污综合利用水平。加大养殖企业污染防治力度,对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落实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有机肥生产、沼气发酵、消毒灭源等综合防治措施。到2020年,所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全部建成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基本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循环化利用全覆盖,创建3个以上部、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成以大中型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处,全县粪污收集和处理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牵头单位:县畜牧兽医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4.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工程。以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设施蔬菜等特色作物为重点,广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2019年重点围绕一轴四区节点区域,在国道227线沿线建设8个以上高标准水肥一体化示范区,示范面积达到2万亩。2020年开始逐步向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产业规模化程度较高的行政村推广,每年发展水肥一体化节水农业2万亩以上。至2022年完成基于物联网全程自动化控制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面积10万亩。加大喷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渠道防渗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推广渠道防渗、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到2020年,全县地下水超采得到基本遏制,高效节水技术应用面积累计达到25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牵头单位:县水务局、县农委、县发改委,配合单位:县环保局、县国土资源局、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5.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采取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垄膜沟灌、深松耕技术等农艺、生物、工程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实行测土精准配方施肥,推广精准施肥机具。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严禁销售和使用高毒或高残留农药及其混配剂(玉米用种衣剂除外),严格限定农药种类、数量和使用区域。深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大型施药器械和航空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经验,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到2020年,全县统防统治面积达到50万亩次以上,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达到30万亩次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牵头单位:县农委,配合单位:县农机局、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6.实施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加强农膜市场监管,坚决杜绝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地膜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加大废旧滴灌带和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积极应用降解膜,引进并推广机械拾膜技术,努力形成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大尾菜机械化处理建设力度,扶持一批尾菜加工有机肥、饲料的加工企业。认真实施祁连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农田废旧地膜清除回收奖补项目和甘肃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项目。到2020年,全县废旧地膜处理利用率达到83%以上,全县尾菜处理率达到50%以上。(牵头单位:县农委,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工商质监局、县农机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7.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积极争引和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通过增施商品有机肥、使用有机物料腐熟剂、推广种植箭筈豌豆等绿肥作物、应用土壤调理剂等技术,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到2020年,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55万亩,基础地力提升面积87万亩,深松整地示范面积45万亩,耕地盐渍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牵头单位:县国土资源局、县农委,配合单位:县环保局、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四)打造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提升循环农业核心竞争力

1.加快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以中药材、马铃薯、油菜、花卉瓜菜为重点,加快建设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全县制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以二三类区域为重点,建立以板蓝根、黄芪、当归等为主的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万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5万亩,油菜制种基地2.5万亩。每年筛选花卉瓜菜新品种10—20个,设施蔬菜优质种苗统供率达到80%以上。加快牛羊猪母畜养殖基地建设,鼓励养殖场(小区)建设奶肉牛冻配站点,引进西门塔尔、荷斯坦等良种肉牛冻精,促进奶肉牛冻配改良全覆盖,牛良种化程度达到80%。引导建设肉羊人工授精站点,示范推广杜湖、杜寒、澳杜湖(寒)等肉羊品种,羊良种化程度达到85%。健全完善猪三元杂交改良体系,年授配能繁母猪4万胎次以上,产活良种仔猪80万头以上,做大做强生猪标准化示范县。(牵头单位:县农委、县畜牧兽医局、县林业局、县科技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2.建设标准化种养循环基地。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以永固镇、洪水镇、新天镇、南古镇为重点,打造优质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加大日光温室蔬菜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示范,促进设施蔬菜提质增效。到2020年,全县培育5个千亩以上高原夏菜基地,打造精品蔬菜标准园3个,蔬菜总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稳步扩大食用燕麦、旱地谷子、豌豆等小杂粮种植面积,实施藏燕麦种植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全县逐步形成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美的小杂粮生产加工示范区。适度发展露地及设施葡萄、枸杞、优质梨、油用牡丹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生产基地,实施特色林果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全县特色经济林果面积达到5万亩左右。到2020年,新建文冠果、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基地1万亩。大力发展苜蓿、饲用玉米、燕麦等优质饲草,推动形成饲草产业基地和农牧交错区草畜产业融合带,饲草良种化率达到85%以上。到2022年,人工种草面积累计达到20万亩,新建亩收万斤草、种草千亩村基地10个,在每镇建立1个秸秆饲料化示范点,全县草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通过以草带畜,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基地,形成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2020年,全县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70%。(牵头单位:县农委、县林业局、县畜牧兽医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科技局、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3.打造生态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围绕我县中药材、马铃薯、果蔬、制种、畜禽养殖等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加快推进投资10亿元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重点实施润裕生物1万吨枸杞系列产品生产、万福德1万吨脱水蔬菜加工、天润园马铃薯休闲食品生产、远达食品紫皮大蒜系列产品加工、派瑞恩高科技食品饮料及食品加工、华晒生物健康保健食品生产、雪域祁连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加工、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链、草食畜牧深加工全产业链、食用亚麻油生产基地等10个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提升农产品的加工档次和技术含量,全力打造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2:1,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达到5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亿元。(牵头单位:县工信局、县农委、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科技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4.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发挥县级运营中心和分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巩固提升镇村服务站点服务功能,积极寻求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全国知名电商平台的合作,通过线上线下体验店,着力扩大本地特色产品网销规模。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引导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加快各类保鲜、冷藏、冷冻、预冷、运输、查验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功能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体系。依托我县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紫皮大蒜等特色大宗农产品优势,到2020年,完成对南丰、丰乐等已建成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完善农产品集散、仓储、配送功能。(牵头单位:县商务局、县工商质监局、县农委、县畜牧兽医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扶贫办,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5.推进三园一体建设。紧紧围绕道地中药材、优质马铃薯、高原夏菜、食用菌、小杂粮、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将六坝现代农业示范园、金阳光休闲农业示范园、食用菌产业园等示范园区、戈壁农业千亩示范园打造成为集种养生产、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休闲观光、废物处理、创业示范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加快配套建设休闲农业板块,打造生态闭环循环系统,建设废弃物处理利用中心、大型沼气生产中心、有机肥生产加工中心等设施,实现生产要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零污染、零排放循环利用的闭环生态系统。力争将每个园区打造成产业基地、观光景区、培训基地、科研中心、创业孵化平台。到2020年,全县三园一体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三园一体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亿元。(牵头单位:县农委、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畜牧兽医局,县工商质监局、县科技局,配合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6.强化冷凉经济产业带品牌培育。突出民乐冷凉、高原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独特性和生态性,加大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力度,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支持企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和使用三品一标标志,依托中国板蓝根之乡”“民乐紫皮大蒜”“民乐粉丝”“民乐羊羔肉等名牌产品带动发展品牌经济,着力打造民乐板蓝根”“民乐食用菌”“民乐马铃薯等高原特色品牌,以品牌提升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到2020年,全县培育区域公用品牌3个、企业产品品牌3个,打造特色农产品全国知名品牌2个。(牵头单位:县农委、县工商质监局、县畜牧兽医局、县商务局,配合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五)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三品一标认证。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每年制订或修订地方标准2项以上,着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广项目,开展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园创建活动,确保到2020年全县标准化生产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5%。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创建,力争全县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增幅保持在8%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85个以上,推动农业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争取到2020年将三品一标企业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畜禽屠宰企业纳入追溯管理,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牵头单位:县农委、县畜牧兽医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工商质监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绩效考核。把循环农业发展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内容。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对循环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对循环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对落实不力的依纪依规进行问责。

(二)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金融服务创新,扩大担保、贴息以及PPP合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资金规模,引导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循环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和循环农业产业开发。建立全县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项目名录和项目库,加大金融对入库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融资支持,稳步扩大绿色金融规模。充分运用好省上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10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贷款、500亿元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动物疫病净化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加快政府放管服改革,实现农业领域一站式服务和一网通办理。

(三)强化科技攻关,加强技术推广。加大院地院企合作力度,依托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市县农业专家团队,集中突破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农产品绿色加工储藏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循环技术瓶颈制约。实施循环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集成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化生产、集约化生产等技术,不断提升循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水平。

(四)加大培训力度,夯实人才支撑。加强生态循环农业领域实用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推广机构等举办循环农业专题培训班,分期分批培训农村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复合型人才;把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产地环境、节能减排、品牌创建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一批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农村广泛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知识普及型教育宣传,树立全民绿色发展理念。

(五)完善基层体系,培育服务组织。不断健全完善各镇区域农技推广站,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循环农业绩效考评和示范推广责任制度,督促各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履行循环农业示范推广职能,加快循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加强镇村兽医队伍建设,落实聘用172名村级防疫员。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循环农业产业开发服务。实施一镇一农机合作社创建,鼓励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成立联合社,不断提高整体服务能力。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经营服务组织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县镇专业技术人员、外聘专家、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作用,为经营主体提供全程化、个性化、精准化指导服务。

(六)创新服务方式,建立监测体系。大力培育生态循环农业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托管、农产品代储代藏等服务。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健全完善绿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工作,建立农业重要资源台账,健全耕地、草地、生物资源、产地环境以及农产品生产、市场、消费信息监测体系,构建科学的数字农业管理系统,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七)推进三变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存量、分清变量、做实确权,做好成员界定和折股量化;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三变改革,加快对特色优势产业绿色化改造和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开发,让各方从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中分享收益。创新循环农业政策供给,建立健全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财政、投资、价格、土地、环境、运营、监管等政策体系,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清单、绿色农产品加工项目清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设备引进补贴清单。探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引导政策和生态保护负面清单制度,争取形成项目补助、技术补贴、生态补偿相配套的组合政策,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附件:

民乐县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名单

  长:赵    县政府副县长

  员:项培祥  生态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勾    县委农办主任、扶贫办主任

           易好杰  县发改委主任

           张晓林  县工信局局长

           何成旺  县财政局局长

           刘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武    县环保局局长

           吉    县水务局局长

           朱荣元  县农委主任

           王    县工商质监局局长

           宋    县旅游局局长

           肖玺年  县食药监局局长

           张德毓  县商务局局长

           刘佳雄  县科技局局长

           张军志  县农委副主任、县林业局局长

           杨向荣  县农委副主任、县畜牧兽医局局长

           张标昌  县农委副主任、县农机局局长

           李荫国  南丰镇政府镇长

                   李国志  永固镇政府镇长

                   李培福  洪水镇政府镇长

                   葛永斌  民联镇政府镇长

                   赵崇德  三堡镇政府镇长

                       六坝镇政府镇长

                  杨建荣  顺化镇政府镇长

                      丰乐镇政府镇长

                  刘得林  新天镇政府镇长

           杨志彪  南古镇政府镇长

           赵      现代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农委,朱荣元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变动,报经组长同意后,由成员单位接任工作的同志自行替补,不另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