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
政策解读链接:民乐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精神,深入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民乐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民乐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019户3985人,全部在生态工业园区新建“圆梦苑”小区集中安置。在搬迁任务完成后,以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为出发点,以大型集中安置区为主战场,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项目7个,产业发展项目4个,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就业人数达到2135人,办理安置住房不动产证1019户。继续完善“圆梦苑”社区管理机制,社区党支部、居民委员会和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通过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组织务工就业、延长产业链等措施,推动后续扶持和群众产业就业工作稳步提升,持续巩固提升搬迁质量。
二、工作原则
1.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统筹、资源整合、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做好后续发展项目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积极稳妥组织实施,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创造环境、打好基础。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政府引导、利益联结、典型示范,激发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
2.瞄准目标,多措并举。牢固树立“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理念,促进后续产业帮扶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精准制定产业发展、创业就业、教育扶持、医疗救助、兜底保障、资产收益等帮扶措施,叠加使用,做到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全覆盖。
3.因地制宜,产业精准。依据生态工业园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产业现状,科学谋划产业发展重点,确定重点项目和主要任务,精准扶贫、精准施策。
4.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后续扶持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的原则,高效整合各有关项目资金,盘活利用各类资源,形成合力,集中攻坚。
5.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产业发展一体化建设,科学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主要任务
(一)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以“圆梦苑”集中安置区为重点,重点实施民乐县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理实一体楼、园区学校校门及周边绿化、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门诊附属楼、养老服务中心、生态工业园区殡仪服务中心、民乐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生态宜居搬迁工程便民综合市场、生态工业园区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进一步配套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既服务搬迁群众,又服务周边群众,确保搬迁群众享有便利的基础设施和普遍的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二)持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体系。民乐县立足县域实际,充分利用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空间大,地质条件好,环境承载力强、便捷便利的交通优势,结合安置区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强力推进招商引资,2021年重点实施张掖超越现代高科技智能化设施温室二期、民乐县现代高科技智能化设施温室项目(海升三期)、春禾国际农业科技园项目(一期)、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千卉智能温室扶贫车间项目,打造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集群,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优质高效发展,为搬迁劳动力持续增收提供保障。
(三)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稳定就业质量。依托全县劳务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和劳务带头人和劳务品牌、劳务基地带动输转效应,输转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1500人以上;广泛开展建筑领域工种、特色种养殖、小区物业管理、水暖维修工等适合易地搬迁群众自身条件和园区企业发展所需工种培训,计划培训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劳动力120以上人;依托2021年生态宜居搬迁工程、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滨河酒文化产业园、海升二三期等全县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与海升、甘建投等企业对接沟通,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务工信息,同园区企业协作不定期开展就业招聘活动,引导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计划安置易地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500人以上;立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实际,积极开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零输转就业脱贫户家庭成员和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并参照城镇公益性岗位进行管理;对易地搬迁贫困户中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失业青年进行摸底,并安排有意愿青年到县域内企事业单位就业见习并给予1000元/月就业见习补贴。完善到户就业产业台账和定期跟踪调度机制,巩固和提升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质量,实现就业扶持系统化、体系化。
(四)持续提升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完善安置区后续发展的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圆梦苑”小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群团组织等机构职能作用,扎实做好社区管理、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物业管理等各项工作。把安置点社区党组织打造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坚强堡垒。充分发挥“自治强基”作用,依托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等形式,开展安置点社区民主协商活动,鼓励群众参与社区管理。完善物业管理,构建安置区网格化管理体制,选配60名楼栋负责人,做到事事有人管。
(五)持续提升搬迁安置区社会融入水平。通过举办“话变化、唱幸福、颂党恩”文艺演出、开展地域文化及馆藏文物展览、赠送适用图书和图书借阅卡、义诊、三下乡、健康巡讲等活动推动搬迁群众身份融入、情感融入、文化融入、习惯融入、社会融入,让安置区群众从心理上、情感上相互认同,形成团结和谐、互帮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巩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坚持细化任务分工,层层压实责任,抓好抓细抓实各项主要任务。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切实抓好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做到力度不减、人员不散,工作不断档、 队伍不减弱。
2.发挥部门合力。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积极配合,履职尽责,主动入位,整合各项资源要素,加大资金支持和业务指导,在政策制定、资金安排、项目布局等方面对搬迁群众后续扶持给予重点支持,形成协同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把工作重点放到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会管理与社会融入等工作上来。
3.加大资金投入。各相关部门要加大统筹规划和建设实施力度,用足用好相关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帮扶等资金,重点支持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搬迁安置区资源禀赋和周边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
4.严格考核督查。持续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及时跟进落实进度,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工作进展缓慢、配合不力或不作为、慢作为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附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任务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