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档案史志

《民乐年鉴2021· 民乐生态工业园区》

来源: 作者: 民乐县史志办 日期: 2022-06-01 14:56

【概况】   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山丹县和民乐县交界处,距民乐县城42公里,距山丹县城35公里,距张掖市区24公里。园区始建于1994年,200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工业园区,2012年被省工信委认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甘肃省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2013年被省工信委认定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2014年被省人社厅、省工信委认定为省级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201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017年被省科技厅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8年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绿色制造园区;2019年被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13年以来,先后引进建设海升集团、瑞丰钢构、青龙管业、方舟水世界、天祁生物等100多个企业和项目,入园企业由2013年的35户增加到2020年的14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户、高新技术企业20户),从业人员15000多人。

【发展优势】   园区南通青海西宁,北邻张掖,东连兰州辐射中东部省市,西接酒泉,居中区位优势明显。园区位于甘州区、山丹县和民乐县交接地界,国道227线、张扁高速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纵贯全境,邻近国道312线、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和东乐货运站,毗邻张掖机场,处于航空、铁路、公路交错互补的“金三角”地带,交通物流快捷便利。园区土地全部为国有未利用地,用地成本低,发展空间大,地质条件好,环境承载力强;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地下水年可开采量达1.6亿立方米,建有33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1座、35kV变电站2座。道路、标准化厂房、给排水、供暖、供电、污水处理、通信、绿化等配套设施已建成;企业服务中心、银行、公安、邮政等公共服务机构齐备。

市县两级按照“两个园区、千亿产值”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民乐生态工业园区。相继出台《关于支持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十强双百”企业振兴计划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十八条意见》《张掖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民乐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民乐县共有人口24.5万,其中城镇人口约8万;园区现有1.5万从业人员。根据《民乐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要求,从2019年开始,搬迁居住在海拔2700米以上,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地区的群众,为园区企业发展和项目入驻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总体规划】   2013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高标准生态工业园区的战略部署,编制完成《民乐生态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3—2030年)》,经市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由张政发〔2014〕1号文件批复实施。2019年,重新修编《民乐生态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2019—2030年)》,规划面积近140平方公里,先行发展区60.05平方公里,空间结构为“一区五园”:“一区”指中央商务区,“五园”指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生物制药产业园、装备制造建材轻工日用品产业园、化工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产业布局为“4+2+1”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化工产业、建材产业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轻工产业两大培育产业,大力发展集科研、创业、创新、现代物流、金融、贸易、商住、办公、娱乐、餐饮、康养文旅、居住生活为一体的配套服务业,形成以工业发展为主导、服务业为配套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格局。2019版总体规划重点调整了化工产业园,规划面积约19.25平方公里,计划充分发挥园区良好的资源组合优势,以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发展原则,以“规模化、精细化、清洁化”为发展方向,按照“专业园区—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科技人才,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中小企业,建成锦世化工、星硕生物等企业。2020年,产业园已对接洽谈化工项目10多项,确定5项:泰睿特年产8万吨化工中间体项目、甘肃维尔沃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吨稳定硼同位素系列新材料项目、利鸿新材料、通试科技、锦拓生物。远期计划招商建设无机化工原料、有机化工原料、塑料原料、橡胶原料、医药原料及中间体、树脂、石油及制品、化工助剂、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化学试剂、催化剂、玻璃、日用化学品、胶粘剂等方面科技含量高、环境治理好、配套能力强的化工产业项目,着力打造甘肃省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

【经济运行】   2020年,园区累计完成总产值28.48亿元,同比增长5.53%;完成增加值7.32亿元,同比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4.9亿元,同比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亿元,同比增长6.2%。

【项目建设】   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工程、海升产业园、第二人民医院、客运枢纽中心等重点项目30项,总投资11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8.5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及化工产业园项目9项,基础设施项目15项、特色小镇项目6项,涵盖工业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其中民乐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生态宜居搬迁工程项目列入甘肃省2020年省列重大建设项目。

【基础设施】   2013年以来,先后建设园区道路14条,并配套建设道路绿化、亮化等工程;建设日供水能力1万立方米供水厂1座,日处理能力1万立方米污水厂1座,建设完成中水回用、给排水及再生利用主体工程,新建生活服务区公共租赁住房7万平方米,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园7.6万平方米、中药材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园8.2万平方米,并配套建设附属设施;金山一号水库建成投入运行,库容290万立方米;天然气管网工程、可再生能源供热工程(一期)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其中天然气管网工程高压、次高压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运行调试,可再生能源供热工程锅炉房及中央商务区供热主管已经完成具备供热条件。新建园区中水蓄水池、园区公交汽车站、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第二人民医院、便民市场、养老服务中心、殡仪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项目。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园区产业布局、功能划分进一步优化,综合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可满足重大产业项目入驻需求,全力保障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入学、就医、养老、出行、用水、用电、用气,确保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营商环境】全面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和“首问负责制”,坚持“全程跟踪、精准服务”原则,简化办事流程,明确办结时限,为项目和企业提供“保姆式”和“一对一”跟踪服务,切实服务“最后一公里”,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加强银政企对接,通过“银政通”“助保贷”等方式,积极为企业筹资。修订完善《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环评、应急等相关的报告预案。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重点实施道路交通建设、供水供热及污水垃圾处理、信息通畅、民生保障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有效改善基础设施状况, 提高入园企业的生产生活水平,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招商引资】   牢固树立“来了就是民乐人,来了就是园区人”的招商引资理念,紧抓“一带一路”、产业转移等机遇,围绕“一区五园”功能规划和五大产业布局,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项目为重点,科学谋划和包装储备招商引资项目50项;持续加大招商宣传力度,多渠道、高精度、大范围宣传园区区位优势、产业布局、优惠政策、招商项目、营商环境及重点招商产业方向;积极搜集项目信息,紧盯重点对接项目,建立联系台账,做好跟踪服务,梳理招商引资项目线索20多条,重点与省建投、海升集团、通试试剂公司、华厦新力、锦拓生物、惠记大地等企业对接了特色小镇生态宜居搬迁二、三期,智能温室二、三期,稳定硼同位素系列产品、公交汽车站、殡仪服务中心、便民市场、糠醛制造、化工产业园集中供汽等15个项目;充分利用客商考察园区之际对园区基本情况、优惠政策、重点招商项目等进行宣传推介,根据投资方要求,答复咨询事项、提供相关资料,为项目签约落地做好服务。

【科技创新】   充分发挥园区平台作用和聚集效应,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户,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户,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户,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户,省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家;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入园企业21户,园内高新技术企业3户;中药材产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入园企业38户,园内高新技术企业3户;建成中药材产业技术战略联盟1个(西部药都中药材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院士专家服务站和泛西北地区大学科技园丝路驿站民乐站、兰州交大科技园民乐分园及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全力推动“产学研用”科技创新。鼓励支持园区、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合作研发、委托研发等方式开展科技合作,加快各类实用成熟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工业园区、兰州理工大学、正和众创为一体的产学研科技创新中心和实训实习基地已建立,进一步提升了园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安全环保】   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生产管理意见》,与各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靠实第一责任人职责,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安全生产督查及整治,认真开展危化品、粉尘防爆、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重点开展了“春节”“清明”“国庆”节前和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检查,共排查安全隐患135处,提出整改意见121条,已整改121处,为企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园区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盯紧影响园区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聚焦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组织社区、企业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坚持以改善生态质量为核心,对标对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落实新建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把项目审批环节。严格督促建成投产企业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污水进行达标排放。指导宏源生物、滨河九粮、园区污水处理厂等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督促企业按要求建立固废贮存场所并建立管理台账,涉危废企业锦世化工公司危险废物均已按要求委托第三方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公司进行处置。园区及重点监管企业均已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同时不定期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建立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和环境应急能力保障体系。

【金融信贷】园区紧紧围绕“两个毫不动摇”工作要求,详细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融资需求,分类建立工作台账,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扩大放贷范围,持续提高中小企业“银政通”“风险补偿资金池”和应急周转金等信贷项目资金注入额度,贷款投放工作实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一条龙”服务,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金融环境不断优化。至2020年底,已为瑞丰塑业、乾亨建材、天新农工贸等44户企业发放“风险补偿资金池”贷款33880万元,为10户企业办理应急周转金偿还到期贷款4400万元,为6户企业发放“银政通”贷款1550万元,推荐4户企业成功办理特色产业工程贷款2200万元,极大地解决企业相关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