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草案意见征集反馈>>意见征集反馈

民乐县智慧养殖全产业链高效发展方案政策解读

索引号 620722059/2025-00512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民乐县农业农村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畜牧兽医工作站
生成日期 2025-09-30 17:05:52 是否有效

畜牧业是我县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智慧养殖产业,健全智慧养殖联农机制,是推动智慧畜牧产业长期高效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一、政策背景

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成为趋势。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工作安排,分阶段推进。2024,全面启动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智慧农业重点领域应用拓展、智慧农业示范带动3大行动8项重点任务。到2026年底,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初步形成,探索一批智慧农(牧、渔)场技术模式,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0%以上。到2028年底,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先行先试地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基本实现,全域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的机制路径基本成熟,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2%以上。

民乐县作为农业大县,畜禽养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但传统养殖模式存在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疫病防控压力大等问题。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保障畜禽产品供应安全、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方案》的出台既是顺应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民乐县养殖产业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二、出台目的

民乐县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智慧农业及甘肃省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的要求,紧扣全省“四强”行动与“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建设部署,将上级战略导向转化为县域具体实践,主动融入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局。立足“农头工尾、畜头肉尾”思路,壮大智慧养殖核心产业,带动饲草料种植、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关联产业发展,激活县域经济动能,力争推动肉羊产业全链条产值持续增长,为县域经济突破百亿元目标、提升综合实力提供核心支撑。以智慧化技术破解传统养殖瓶颈,通过推广智能饲喂、精准育种、远程监控等模式,完善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全链条配套,推动养殖环节向标准化、集约化转型,引领产业能级跃升,同时探索低碳养殖新模式,推动智慧养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助力创建全省肉羊产业链智慧发展先行地和全国最大的东弗里生乳肉羊繁育基地。

《方案》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智慧养殖全产业链。具体而言,一是构建覆盖“良种繁育-智慧养殖-疫病防控-加工冷链-品牌营销-联农带农”的完整产业链体系,推动养殖产业从传统模式向标准化、智慧化转型;二是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增强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叫响做靓“田园民乐”等特色品牌;三是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户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实现户均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最终将民乐县打造为河西走廊智慧养殖全产业链示范标杆。

三、重要举措

《方案》围绕七大重点工作提出具体举措,形成全产业链发展闭环。一是推进智慧养殖,构建数字养殖体系。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纽带,提供技术培训、设备共享等服务,引导散户转型;在各镇建设智慧养殖小区示范点,配套精准饲喂、环境监控等智能化设施,实现“精准化投喂、智能化控温、数字化管理”,同时推进企业纳统申报,提升产业规模效益。二是强化良种繁育,提升养殖品种质量。依托世行贷款项目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实验中心等;深化校地合作,创建专家工作室,开展品种改良与选育,培育地方特色优良品种;建立产学研用创新机制,推广人工授精等先进技术,构建“核心育种场+扩繁场+养殖小区”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良种覆盖率提升至90%以上。三是加强良料保障,稳定产业配套支撑。推广种植优质牧草20万亩左右,提高饲草自给率;支持连片智慧养殖村建设日产5吨颗粒饲料生产线,建立“村集体经营+订单式生产+农户兑换”机制;建立“农区借牧”长效机制,促进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四是筑牢疫病防控,保障养殖安全稳定。完善“县-镇-村”三级防控网络,配套智能监测设施,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体系;严格落实检疫制度,扶持建设无疫小区和净化场,建立疫病预警监测系统;加强技术培训与应急演练,提升防疫能力。五是发展加工冷链,延伸畜牧产业链条。培育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冷鲜调理制品、休闲食品等多元化产品;构建“产地预冷-仓储保鲜-冷链运输”冷链物流体系;搭建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产品全链条可追溯。六是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建设畜禽交易市场,整合交易资源;推进“三品一标”及“甘味”品牌认证,打造“田园民乐”公共品牌矩阵;制定“祁小羊”品牌建设规划,实行“三统一”标准;深化与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拓宽销售渠道。七是深化联农带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健全“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收购”“托管代养”等方式带动农户参与;建立“二次返利”机制,确保农户分享增值收益,带动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四、注意事项

部门协同方面:各牵头单位与责任单位需明确职责分工,县农业农村局作为核心牵头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及各镇需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合力,避免出现责任推诿、工作脱节问题。

资金管理方面:严格执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统筹用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粮改饲补贴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对符合补助条件的养殖场、示范村、经营主体等,要规范审批流程,及时足额兑现奖补,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监督审计,防止截留、挪用。

标准执行方面:在良种繁育、智慧养殖、加工工艺、品牌包装等各环节,需严格落实统一标准,尤其是“祁小羊”品牌的“三统一”要求,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各经营主体要强化标准意识,避免因标准不统一影响品牌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考核落实方面:各镇、各部门要将智慧养殖全产业链发展纳入绩效考核,严格执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机制,及时掌握任务进展,对推进缓慢的环节要分析原因、整改落实,确保《方案》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五、关键词解释

智慧养殖: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养殖过程中精准饲喂、环境监控、疫病预警、数据管理等环节的智能化操作,提升养殖效率与产品质量。

三级良种繁育体系:由核心育种场、扩繁场、养殖小区构成的良种繁育网络,核心育种场负责优良品种选育,扩繁场负责品种扩繁,养殖小区负责良种推广养殖,形成“选育-扩繁-推广”的完整链条。

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衡量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特色的重要标志。

二次返利:在“保底收购”等基础利益联结之上,通过分红返利、利润分成等方式,将产业链增值收益再次分配给农户,确保农户深度分享产业发展成果。

甘味品牌:甘肃省重点打造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代表甘肃优质农产品的品质与特色,旨在提升甘肃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六、新旧政策差异

相较于民乐县以往养殖产业相关政策,《方案》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

发展理念从“单一环节”转向“全产业链”:旧政策多聚焦于养殖环节的单个问题,如疫病防控、饲料补贴等;《方案》则构建了“良种繁育-智慧养殖-加工冷链-品牌营销-联农带农”的完整产业链思维,强调各环节协同联动,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全链条赋能。

技术赋能从“传统模式”转向“智慧化引领”:旧政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及较少,主要依赖传统养殖技术推广;《方案》将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贯穿产业链各环节,通过建设智慧养殖小区、预警监测系统、追溯平台等,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品牌建设从“零散培育”转向“矩阵化打造”:旧政策对品牌的支持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规划;《方案》明确整合现有品牌资源,打造“田园民乐”区域公共品牌矩阵,并制定“祁小羊”品牌专项规划,实行统一标准与监管,提升品牌整体竞争力。

联农带农从“简单带动”转向“利益深度绑定”:旧政策多以“企业+农户”的简单合作模式为主;《方案》创新建立“二次返利”机制,通过“保底收购+分红返利”“技术入股+利润分成”等方式,实现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带动农户增收效果更显著。

保障机制从“松散推进”转向“考核闭环”:旧政策缺乏明确的考核督导机制;《方案》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将发展任务纳入绩效考核,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机制,确保政策落地执行的刚性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