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政策解读

关于《民乐县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 (2025-2030年)》的政策解读

索引号 620722028/2025-00180 发文字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民乐县林草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民乐县林草局
生成日期 2025-09-09 11:29:50 是否有效

一、规划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同时,在国家“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对于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田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农田防护林作为维护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生态屏障,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农田防护林可以有效的减缓风速,降低风蚀,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从而改善农田小气候,为农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为了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加强农田保护,抵抗风沙危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作物增产,需要建设农田防护林,以形成综合的农田林网防护体系,全面提高全县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为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农田防护林建设有助于美化乡村环境,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村在绿中”的城乡绿化新格局,还能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林业增效、国土增绿、生态改善的目标。

二、出台目的

民乐县农田防护林网大部分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条件等因素所限,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抵御病虫害能力不足,面临老化、缺株断带问题。尽管通过多年来的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发挥出了有效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但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有林带被毁、新建林网脆弱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之长期存在的法规政策不完善、管理主体缺失、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不统一、行政执法疲软、处罚依据不充分、日常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全县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为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发挥农田防护林保障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作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入“十五五”时期,民乐县应抓住政策机遇,科学规划并大力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补齐生态短板,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屏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提高农田防护林质量,发挥农田防护林保障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作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张掖市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条例》和《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的意见》(张政办发〔2024〕39号)要求,结合民乐县实际,制订本规划。旨在加快全县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管理步伐,持续有效发挥农田防护林的作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三、重要举措

近年来,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三北工程建设技术细则》(试行)、《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办法(试行)》、张掖市出台了《张掖市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条例》《关于全面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和管护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结合三北工程、防沙治沙、中央财政补贴造林等项目资金,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并要求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同步配套防护林建设资金,确保生态与农业基础设施协同推进。作为农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防护林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乐县立足县域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认真贯彻好《张掖市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努力提升农田防护林对全市农业生产的庇护作用。坚持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思路,加快构建配置科学、结构合理、带片网相结合的绿洲农田生态经济复合型农田防护林体系,发挥农田防护林保障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同时,大力推行林长制改革,强化地方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和主导作用,严格按照省、市县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及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加强林长履职尽责为重点,全面落实“林长制”工作责任制,构建起纵向衔接置顶,横向到边触底的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严守红线抓“护绿”,扩面提质抓“增绿”,压实责任抓“管绿”,聚焦产业抓“用绿”,深化改革抓“活绿”,落实落细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以林长制促进了林长治。这必将对持续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稳步提升农田防护林整体生态功能,进一步强化各级林长责任担当,推动林长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注意事项

(一)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应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二)符合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要求。

(三)林带树种优先使用杨树、榆树等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和林木良种,比例不少于70%。

(四)农田防护林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应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农田防护面积比例≥90%。

(五)农田防护林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三年后林木保存率达到85%以上,且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六)新建农田防护林应当配套独立的灌溉系统。

五、规划期限与任务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5年—2030年。按照渠路林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思路,以建设绿洲农田生态经济复合型农田防护林体系为目标,自2025年开始,利用6年时间,紧密结合和美乡村、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配置科学、结构合理、带片网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二)目标任务

全县规划建设农田防护林4011.0亩、长度405.53公里,其中新建农田防护林1321.8亩、158.78公里,低效农田防护林改造2689.2亩、长度246.75公里(详见表2),逐步实现农田网格布局科学化、林带结构合理化、造林树种良种化、苗木规格标准化、造林技术规范化、抚育管理常态化的功能完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使农田防护林林相更加整齐,体系结构更加合理,整体质量和生态防护效能全面提升,为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牢固的生态屏障。

   表2   民乐县农田防护林规划任务表

   序号

   建设类型

              规模

面积(亩)

长度(公里)

1

    新建农田防护林工程

1321.8

158.78

2

   低效农田防护林改造工程

2689.2

246.75

合计

4011.0

405.53

六、效益分析

到2030年,全县新增农田防护林面积1321.8亩,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适宜区域的农田林网全覆盖。林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2689.2亩低效农田防护林的改造提升,优化林带宽度、间距、树种配置等结构参数,增强林带的生态稳定性和防护持久性。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七、关键词解释

1、“双碳”目标:是指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达成碳中和。

2、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是指为解决生态环境退化、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工程学等多学科原理,通过人工干预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恢复或构建健康生态系统、提升环境承载能力的系统性工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农田防护林:是为改善气候、土壤、水文条件,防止自然灾害,特别是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以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在农田中或沿农田边缘营造的带状或网状林分。